2024年已经过半,被投资者寄予厚望的龙年,市场表现似乎比去年还要萎靡。
希望上半年只是潜龙在渊,下半年迎来飞龙在天。
今天按照惯例,对上半年的ETF市场进行一下梳理点评。前面以数据排名为主,最后是个人对今年市场的一些感悟。
01
涨跌表现
今年表现最好的纳指科技ETF(159509)一骑绝尘涨幅接近60%,别看那只柯基腿短,但跑起来是真快啊!
众所周知,现在美股全靠科技巨头推动,所以增加科技权重的纳指科技就比纳指表现更好,我认为可以算作当下全球主流市场的龙头指数了。
不过能大幅跑赢其他美股产品的原因,主要还是因为长期存在15-20%的高溢价。没办法谁让产品具有唯一性,而且QDII额度又紧张呢。
前十的产品中除了黄金股ETF(159562),就是美股与国企两类产品。
美股就不多说了,表现确实好,产品规模一直在稳定增长。
国企的几个产品虽然表现不输美股,但是今年的热度较低,产品规模也普遍偏小。
其实央国企指数与红利指数的成分股重叠性很高,现在市场更关注分红,我认为管理人后面可以加强宣传产品的股息情况,让投资者对这类产品有更清晰的认知。
由于产品排名同类太多,我又做了一个上半年有产品跟踪指数的排名,剔除了海外指数。
可以看到除了一个黄金股票指数,其余央企、国企、银行、电力指数全部跟红利相关。
如果由于去年高股息资产涨得多,今年恐高的,肯定与赚钱无缘。
其实不论是美股还是红利,都能看出好β就是涨了再涨。
如果总是害怕抬轿子,过于追求低买高卖,那注定会错过很多好的投资机会。
对于今年表现最差的方向,其实还是有点小悬念的,毕竟大环境不好竞争比较激烈……
最后答案是医药行业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,一方面去年四季度涨了不少有调整需求,另一方面今年又遇到了行业黑天鹅,二者共振的威力肯定不小。
不过从医药类产品表现看,份额不但没有大幅流出,反而还普遍小幅流入。
对于医药行业现在是不是底我说不好,只是这种投资行为真就应了老胡那句“我不卖怎么割我”。
A股投资者喜欢抄底不喜欢追高,越亏越买越涨越卖的交易习惯,也是A股常年震荡的一大原因。
对于交易者行为习惯与交易理念的培养,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02
规模表现
上半年产品规模最大看点,是国家队入场导致不少宽基产品规模暴增。
国家队买入的ETF,对股生态变化的一些思考除了得到直接增量外,还产生了“明星”效应,引来不少跟随国家队配置的资金。
一波泼天富贵,直接导致场内产品格局发生了较大改变。
沪深300作为当下的配置首选,流动性优势已经不再是华柏独有,后面的资金留存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。
从今年的增长情况看,沪深300ETF易方达排在第一,可见低费率还是有优势的。
宽基指数之外的产品,政金债券ETF(511520)、黄金ETF(518880)、红利低波ETF(512890)、纳指科技ETF(159509)、城投债ETF(511220)凭借上半年优秀的表现,规模排名靠前,也代表了上半年的主流投资方向。
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弹性债入围,反映了今年债券市场的火热。
虽然债类ETF的规模突破了千亿,但是在整个ETF市场中规模占比不足5%,远低于海外成熟市场15-20%的水平。
这片蓝海必然成为各家管理人的必争之地,不过从申报管控情况看,似乎监管层并没有给头部管理人开绿灯。
不知道未来债类ETF市场发展,会不会成就某位黑马管理人的崛起呢?
规模缩水排名,我也不想分析太多了,主要还是与β较差有关。
值得一说的是国开ETF在债牛行情中反而缩水不少,也是10个产品中上半年唯一正收益的。
究其原因还是涨的太少了,作为一个短期债,上半年跑不过中长期债,导致不少资金倒戈也可以理解。
可见大家都涨的时候,涨得少也是不行的。
这就是为什么产品会分出进攻与防御属性,换句话说就是α都有时效性与周期性。也许等长债开始调整,稳健的短债就会开始拥挤了。
03
一点思考
上半年其实就是标准的熊市,唯一与往年不同的就是国家队下场买ETF。
国家队效应直接 间接导致宽基指数ETF规模出现暴增,我统计了下不同市值区间宽基产品的规模变化总量,可以看到上证50 中证A50 沪深300 中证500光是ETF产品就为中大盘股带来4000亿的规模增量。
中证1000为中小盘盘古带来200亿增量,而小盘区间毫无增量。
几千亿增量在如今环境下已经不少了,虽然不会直接导致中大盘股普涨,但是完全可以推动部分个股走牛。
最近不是有人对比中美股市七朵金花吗,我就拉了下今年涨幅前一百的股票,然后看了看市值分布。
今年涨幅前100的公司,500亿以上有25家,500亿以下有75家。
可能看完这个数据后并没什么直观感受,那对比下截止2023年低的涨幅前100,500亿以上的有3家,1000亿以上的挂零。
今年领涨的中大盘公司相较去年增长了7倍!这样看是不是就很炸裂了?更何况今年还有两家万亿巨无霸领涨。
市场生态发生了不小的改变,主要原因就是中大市值区间有增量资金,而小微市值区间处于不断内耗的资金流出阶段。
其实回顾A股历史,这类28行情并不少见,21年的茅族、核心资产行情,更早17年的漂亮50行情。
前面两波大市值行情结局都不太友好,那这次有何区别呢?
我认为首先是估值,前面两轮抱团行情结束后均出现大跌,主要原因还是估值太高了。
像当时为了让宁德时代的估值合理,都用上了计算未来10年营收的说法,17年底上证50的估值也达到了历史70%以上分位。
而当下以高股息资产为主的强势方向,整体估值还处于历史50%分位之下,并没有明显高估。
另一点是资金结构,这轮大市值行情,与以往不同的是多了不少国家队、险资、股息族这种长久期资金,这也是行情波动小持续性强的一个原因。
随着利率下行,配置型资产应该还会持续流入中大盘高股息品种,所以目前还看不到大的风险。
不过小的风险也不是没有,短期我们要注意不少大盘股出现加速上行,与市场的背离也逐渐扩大,这都会导致阶段性调整的出现。
未来何时发生较大级别的调整,我们可以注意几个信号:
1.高股息资产估值突破历史50%分位,股息率优势降低。
2.国家队减持。
3.市场出现新的大级别主线,类似去年的人工智能,高股息资产被吸血。
从过往行情看,任何一个大主线都没能涨过3年。去年中特估到今年的高股息,大盘行情其实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。
这次依然是历史的一角,还是新篇章的引言,就交给时间去评判吧。
火灾保险赔偿标准火灾保险是一种重要的财产保险形式,旨在保护被保险人免...
一、公司概述:豫光金铅,全称为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,作为国内领先...
公司简介三丰智能,一家专注于智能制造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,以其卓越的自...
在风云变幻的股票市场中,东方国信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,以其稳健的...
在当今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,每一个行业中的领头羊都可能成为投资者关注...